劳模教育

|   劳模篇   |   劳模教育

【求是网】刘丽红: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

  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,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”,“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,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、尊重劳动,懂得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崇高、劳动最伟大、劳动最美丽的道理,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、诚实劳动、创造性劳动。”这些重要论述,高扬劳动教育的旗帜,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,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,也对高校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新任务、新课题。


 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对于高校立德树人具有重大意义。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,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,并推动着社会历史滚滚向前发展。在完成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,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就成为了新时代的必然要求,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。


  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助推力量。“以劳动托起中国梦”,根本上要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、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。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与结合点,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情怀,最终推动在广大青年学生的接力奋斗中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。劳动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文化载体。劳动教育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思想和核心主张,也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。劳动教育使青年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、劳动习惯、劳动情感、劳动精神,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,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。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。总书记在讲话中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列,既是对劳动教育本身的有效加强,也是对德智体美教育的有力支撑,劳动精神的培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,能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,并在就业、创业过程中更加务实和理性。


  高校应积极拓展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。一是要建立一支崇尚劳动教育的学生工作队伍。育人者必先育己,立己者方能育人。贯彻落实劳动教育,首先要有一支崇尚劳动、勤勉劳动的学生工作队伍。这就需要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大力倡导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丰富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,着力建设一支站得稳、看得远、行得动的学生工作队伍。二是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引领、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中。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,打造具有“劳动教育”特色的校园文化。提倡“做中学”和“学中做”,手脑并用,知行合一。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,在劳动中成就未来;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,走进工厂、走下基层、走进社会,感受一线劳动的魅力;引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,掌握知识技能。以劳树德、以劳增智、以劳健体、以劳溢美、以劳促创新。三是要坚持“示范+覆盖”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。实现“辅导员”工作室劳动教育“五个一”的目标,即:每学年提供一项劳动育人项目、每学年举行一次劳动精神学习沙龙、每学年举办一次劳动专题论坛、每学年申请一项劳动研究课题、每学年组织一次劳动教育专题讲座。通过“五个一”目标的建立,实现劳动教育全员全过程覆盖。四是要完善“智力+平台”的培养手段和建设体系。鼓励学生研习劳动精神、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。邀请专家学者、劳模代表、优秀校友开展主题讲座、学术论坛,为学生深入解读劳动精神,为开展劳动教育、传播劳动精神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。鼓励以劳动为主题的品牌社团成立和发展,紧紧围绕“劳动”主题,开展自我教育、自我研究,实现学习成果向活动抓手转化,理论话语体系向青年话语体系的转化。五是要打造“传播+生态”的协同趋势和立体格局。制作“一图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”等特辑,加强劳动教育的深入性;推出“我身边的最美劳动者”、“青年劳动之声”、“15秒正能量”等多媒体产品提升劳动教育的丰富性;通过微直播、微图说、微寄语等板块增强劳动教育的互动性。六是要强化“劳动+品牌”的分类培养和差异发展。整合资源,打造“劳动+”的品牌,实现对青年的分类培养。聘请全国劳模担任德育导师、开展大国工匠面对面等活动、探索形成具有可持续、可示范、可引领、可辐射、可推广意义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,在高校学生中形成“我以劳动为荣”的良好风尚。

 

  (作者:维多利亚线路检测中心副校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