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科专业

undergraduate
admission

社会学专业



专业名称:社会学

修业年限:四年

培养层次:本科

    授予学位:法学学士


人才培养目标

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政治素质过硬、劳动情怀深厚、专业理论扎实、实践能力突出,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,熟练掌握社会学基础知识、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,具备分析、解决劳动领域实际问题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,能够在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、社会咨询与策划、政策研究与评估、社会管理与服务、市场调查与分析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、复合型、创新型人才。


师资情况及名师介绍

社会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名,其中教授1人,副教授9人;其中11人担任硕士生导师;16人获得博士学位。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,6人具有海外访学或留学经历。

叶鹏飞,教授,社会工作学科带头人,第三届全国“优秀MPA教师”,硕士生导师,兼任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国工人与历史现状研究会常务理事。毕业于清华大学,社会学博士。主要研究社会治理、工会和劳工问题等。出版《产业工人转型与发展》等。

马红光,副教授,社会工作学院社会学系主任,兼任北京市社会学学会理事。毕业于北京大学,社会学博士。主要研究社会组织、劳动关系与社会治理等。发表《依附式合作:企业商会与政府的关系模式探析》等。

曹荣,副教授,兼任中国工人与历史现状研究会常务理事、劳动社会学学会理事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,民俗学博士。主要研究民俗志、农民工问题等。出版《博弈·制衡·和谐:中国工会的博弈制衡与和谐劳动关系建构》等。


课程设置(专业核心课程)

社会学专业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,突出学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。核心课程包括:社会学概论、社会工作概论、社会学理论、文化人类学概论、社会调查研究方法、社会心理学、社会统计学、社区概论、社会保障概论、质性研究方法、社会政策、社会统计软件应用、劳动社会学等。


学科特色

社会学专业在办学理念、培养模式、课程设置等方面注重学科规范,将厚基础、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与学校学科规划相结合,为培养适应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、劳动关系和工会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,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:第一,突出“劳动+”“工会+”特色。积极发挥社会学专业的理论优势,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劳动关系、职工权益和发展等问题纳入专业教学和研究范畴,围绕新时代劳动社会领域的重点问题开设专业特色课程,多角度培养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,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劳动社会领域中矛盾和问题的能力。第二,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。立足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长远发展,通过开设学院平台课的方式,与社会工作、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层面实现贯通,拓宽专业视野;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多样化的专业教学方法,注重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,扩大学生的就业适应面和适应能力。